查看原文
其他

【北中医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之一】《温病学》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纲要》号召所有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为了落实《纲要》精神,我校制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评选办法》。几年来,我们评选并立项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 门、重点培育课 40 门,产生了课程思政联动课程80门。


截至到目前,这些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作,产出了大批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示范效应,展示我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特色和成果,促进课程之间经验交流分享,教师发展中心将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系列报道。


亲爱的同仁们,敬请关注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让我们共同领略我校课程思政的育人风采!


一、现状和背景分析

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国家态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在素质教育中拥有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提出大学生思政课要追求知行合一。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热爱祖国的青年人。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回答了历代读书人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强调优秀精神品质的塑造,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国内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新的时代有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两个大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进步,但专业精进的同时隐隐体现道德素质的危机,有个别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被煽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出不关心国事时政,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道德冷漠,甚至因为个人利益做出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政治文化精神生活空虚。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格外重要。


大学生思政教育如果只存在于简单的课本上,不仅会让思政课程孤岛化,还会因刻板抽离使学生有距离感,不贴合实际。因此学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应对专业精进同时的道德素质危机,增强青少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3.中医药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医文化里的伦理观,例如“仁”、“和”、“精”、“诚” 都是蕴含在中医理论的人文智慧。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作为历届中医学子入学誓言,不仅要求医生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此外,中医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黄帝内经》认为天地间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介绍中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念。如《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4.中医药应对新发疫病成绩斐然

2020年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力挽狂澜于即倒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温病是感受四时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现代医学中大量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之一,成于明清,集其他经典之大成,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新发传染病爆发时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对细菌性疾病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弊端,在抗生素耐药、毒副作用、菌群失调的情况下,温病学理论对于临床相关热证的治疗、预后恢复、危急重症的扭转发挥了显著的临床作用。新发急性烈性传染病的病邪暴戾,传变迅速,预后不良等特点要求医生对疾病有精准预判能力和遣方用药的魄力,即深厚的学术知识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温病学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术和精神品格并重的新一代中医医生,向温病学先辈学习,跟名师,学经典,传承道术。


二、温病学思政课程组基本情况


三、思政课程工作概况

1.温病学特色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总结

通过文献查阅、人物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挖掘温病学课程思政元素,查阅古今为攻克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奋斗终生的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与典型诊疗案例,总结温病学课程思政形成的特色。其中有为卡介苗事业奋斗终身的王良;矢志岐黄,为中医复兴发展鞠躬尽瘁的哈玉民;为人师表一生为师德表率的罗登义;为祖国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为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呕心沥血的林贵;心系我国职业卫生事业和公众健康的顾学箕;一生肩负哈密防痨事业的安皋生等等。潘国宗教授在论文提出:凡是涉及医疗,无论事情大小,必须对生命负责,生死往往在一瞬间,尽管一些突发意外家属和法律都不会追究医生的责任,但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医生要把爱心与奉献当成毕生职责,此外还要遵守医疗规范,不断总结,交流经验,不害怕失败,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面对医患矛盾格外激烈的现代社会,潘教授回答了医生能做出的选择和努力。


2.温病学导论课中思政教育的嵌入设计

(1)展示校园中有教育意义的景观和社团活动

岐黄殿

五老上书像

南丁格尔像

张仲景像

太极协会

推拿协会


(2)帮助学生进行个人成长规划

首先要学会训练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效率。其次要提高阅读效率。掌握快速阅读,快速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把学习到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知识体系。确立刻下目标的,明白自己缺失什么,希望学习什么,怎样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3)探究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治人的病与治病的人的关系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是科学的、可解释的,而不是单纯文化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填补了解剖学的空白,还丰富了临床监测学,对疾病的诊断以各种检测手段综合辨识,对疾病认知更客观,新时代对中医的要求促进打造“四诊+”模式,把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中西结合取长补短,西学中用。


研究中医是证实中医有效的实验研究,运用各种实验、试验研究方法探索和证实中医有效性,是中医学走向现代化、与现代医学相融合的基础。中医研究就是再深入挖掘中医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等思维哲学知识,是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治人的病”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治病,更要重视病的主体“人”。中医强调整体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辨证论治,以人为本。医生首先要关心病人,不能只见病不见人。“治病的人”强调的是进行诊疗的主体,即医生。这就要求医生要具备庞大的知识储备、丰富实践经验及良好的职业素质。提出“治人的病”与“治病的人”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两个难以忽视的重要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分享古代、近代、现代为传染病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家的事迹

通过分享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钟南山院士、为抗击非典付出生命的叶欣护士长、东直门医院抗疫团队的故事引起同学们共鸣。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四位医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不仅提出了独特的指导性理论方药,还留下了能诠释责任、爱心的诊疗事迹。西医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几乎就是文明和进步的代名词。适逢新文化运动,很多当时的新派人物公开抵制中医要求取缔中医。中医药界人士团结一致积极奔走,方才“化险为夷”。


介绍温病学明医大师赵绍琴、董建华、孔光一的生卒、师门、学术思想。手足口重症、甲型H1N1、流脑的病理变化和治疗。


最后介绍医道医术的学习方法。中医是中庸之道,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学经典,跟名师,不仅要学习先辈们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此外,激励同学们要心怀家国,传承创新,蔚为国用。


3.录制温病学、疫病学特色微课和思政公开课,访谈温病教研室老一辈专家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一课

谷晓红教授以“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医药”为题,为2020级本科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一课。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

谷晓红教授为博士研究生讲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420名学生学习了课程。

 


(3)“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思政融课

北京中医药大学“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思政融课作为2020级新生开学第一课,谷晓红教授担任主讲教师。



(4)关于思政教育,老先生如是说

 


4.撰写论文,教师学生双视角推进温病学思政教学


 

姜伟艳、薛雨辛、李欣玥等同学站在本科生的角度提出了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诉求,首先解读了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现状:马原、毛概、思修等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截然分开,思政教育和专业技术培养处于不相交的轨道上,呼吁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上隐形融入思政教育,将“教书”与“育人”体系进行无缝对接。其次确立学生通过课程结合思政的所需达到的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担当意识;崇尚科学精神,紧随科技发展步伐等。通过对中医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思考提出建议,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挖掘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比如社会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及对古人病案,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也使思政教育方式更加多样。表达了作为新一代中医学子弘扬文化自信,培养创新精神,继承中医药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5.改进温病学课堂评价方式,构建温病课程评价及反馈体系

(1)课堂考核形式多样,小组汇报数字故事。结合温病学本科教学大纲,筛选能够反映温病学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特点的疾病撰写数字故事大纲并进行展示。用多媒体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讲述医务人员抗击外感热病的故事、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病案。分享温病学医家生活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疾病流行情况,史书、地方志、文人笔记中关于医家医德品行的记录,温病学医家著作、医家居所和典故、坊间轶事、手稿等资料。


(2)面试答辩替代闭卷,期中成绩,灵活多样的形式代替试卷测试,对学生的阶段性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评价人员由2-3名本专业教师组成,考核成绩选取平均分;学生面试答辩,时间5分钟;考核内容面试时抽签选择,以开放性试题为主。

 

  

(3)课堂提问专业知识开放性问题,融会贯通经典,以“侧重原文,突出经典”为原则。如温病学中湿温病与金匮中湿热病的区别是什么?通络的药物有哪些?怎样理解膜原、膜系和血络?喻昌学术思想总结。葛根在伤寒各方中的应用情况。过食甜食伤脾还是伤肾?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达原饮中哪些药最重要?豆豉在治疗温病中的作用?如何理解透热转气?《温病条辨》中生地、玄参、麦冬的用量规律等等。


四、温病学思政课程重点活动


1.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导论课

——思政教育的嵌入设计 

 

地球上病毒与人类联系密切,他们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伟大的中医药学在历次瘟疫流行中发挥保卫作用,为世界文明贡献智慧,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导论课从“为什么要学习温病学”入手,介绍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之一极大地继承和发展了其他经典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地位、重要的临床作用、特殊的研究对象、分类,温病、温疫和疫病的独特关系,温病学涵盖的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举例,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介绍温病特点。温病学内容包括温病学基础理论、临床辨治与预防、诊疗、原著经典选读。学习温病学能够辨治包括温疫在内的温病,解读温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辩证、预防、治疗。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不遗余力救治病患。中医医护工作人员打造“四诊+”模式和现代医学诊断接轨,把实验室检查作为望诊的延伸,西为中用,以中为主,包容协同,综合诊断。除了中药之外,还有针灸、耳豆、放血、八段锦、太极拳等多种方法,并在方术之外采用各种方法疏导患者消极情绪。大医精诚,医者仁心。通过分享武汉一线医护工作者刻下的照片、老中青医护工作者的请愿书,树立勇于责任担当,追求德术双馨的风气,跟明医大师学习,不仅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追赶精神道德。温病学辨治体系广泛,各脏腑联系密切,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灵活,通过病例讨论、小论文、见习、面试辩证等方式,跟名医,学名家,传承道术,以不变应万变,培养同学们面对疫病必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决心。引发思政高潮,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舍身忘己,舍小家顾大家的职业精神,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身,为之付出,不谈回报,无怨无悔,甘之如饴。

  

2.温病教学团队在新冠疫情期间工作纪实

停课不停教,从温病学角度解读新冠进课堂。谷晓红老师带领其科研团队,基于温病学经典理论,用“肺—三焦膜原—肾”理论模型阐释急性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迅速产生肺肾同损等多脏器功能损伤的内在机制,在研究生专题讲座及本科生教学内容中推进。刘铁钢老师正在积极筹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讲授新冠肺炎内容。于河老师在备课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本科生讲授新冠肺炎内容。刘果老师准备宋代寒疫治疗方讲座。赵岩松老师解读重型疫毒闭肺证的推荐方化湿败毒方的组方特点。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宣白承气汤宣肺气之痹。藿朴夏苓汤、雷氏宣透膜原法化在里之湿。其中补益剂嵌入使用,与芪芍桂酒汤、人参败毒散异曲同工,黄芪一味补药独立存在,托护正气,加强表里气机通行,以起到化湿败毒、行气利水的功效。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病位的偏重调整处方药物的比例以求改变化湿败毒方侧重的靶点。

 

 

4.3思政教学和学术活动融

(1)推广中医经典等级考试

温病教研室谷晓红教授组织开展了面向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学生及校外人员的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教研室其他老师积极参与。2020年10月,由中医教指委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协助的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首次试点联考顺利开考。试点联考院校共计13所,覆盖了全国的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地区,面向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在校生,覆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教育层次,共5279名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同时开考。考试内容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著作为代表的中医四大经典相关内容。


 

(2)倡导中医教指委经典师资培训

谷晓红教授担任中医学类教指委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了7期经典师资培训班。其中,2019年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中医经典师资系列研修班”教研室老师积极参加,共培训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教师345人次;2020年举办一期“全国中医经典课程及经典临证能力提升师资研修班”,培训来自全国42所高校及临床医院的335人次。

 

 

(3)发展中医疫病学

创建中医疫病研究院,搭建中医疫病学学科高水平研究平台,获评中医疫病学传承创新团队,组织筹备并推出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医疫病学》,聘请临床专家、循证医学、经典学科讲授疫病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方法,使治疫经典理论、临床实际、科研真正融为一体。建设了校IV级独立科研机构—中医疫病研究院,获得中管局疫病学创新团队称号。坚定了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深入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思维辨治疫病的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

 


(4)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9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会议召开, 2020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线上参会一万余人次,线下包含王琦院士、刘清泉院长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发挥了温病学科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的优势,使教材知识切实指导疫病辨治,获得行业普遍认可。

 

 

(5)组织全国温病学论坛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孔光一名医传承工作室承办的全国温病学论坛,论坛邀请全国多位著名温病学医家和学者,倾囊相授关于温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研究成果。同时整理了论坛专家讲座的精彩内容,出版了《温病纵横谈》系列书籍,以期更好地传承温病名家经验、提高运用温病指导临床各科临床疗效。

 

 

 五、取得的成果


1.“最美课堂”评选活动

谷晓红老师参加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决赛,讲述疫情下的中医智慧,温病学导论的课程,角逐首批30个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荣誉称号。谷晓红老师已获首批北京高校教书育人“特级教授”称号。

 

 

 (2)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

5月10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发布了《关于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公示》。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等程序,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团队被树立为教学名师和团队,温病学思政课被评为本科生思政示范课程。

 

 

(3)出版书籍

BOOKS


[1] 谷晓红主编.温病纵横谈.四[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2] 谷晓红主编.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3] 张伯礼,王琦,谷晓红,刘清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


(4)发表论文

[1] 刘果,赵岩松,于河,刘铁钢,谷晓红.温病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中医教育,2020,39(02):83-85.

[2] 刘铁钢,白辰,于河,刘果,赵岩松,谷晓红.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20,39(04):50-52.

[3] 姜伟艳,薛雨辛,李欣玥,赵岩松.“课程思政”对中医药专业课堂的推力作用[J].中医教育,2020,39(04):73-77.

[4] 赵岩松.知行并进 守正创新——谈新发疫病对温病学学科发展的启示[J].中医教育,2020,39(03):4-8.

[5] 谷晓红,杨永兴,罗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高校教师党支部全面过硬战斗堡垒——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9,38(02):1-4.

[6] 焦楠,谷晓红,袁娜,李璐,翟双庆.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在线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20,39(05):1-6.

[7] 袁娜,翟双庆,焦楠,吴越,谷晓红.基于学习者体验视角的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调查[J].中医教育,2020,39(04):1-6+17.

[8] 翟双庆,焦楠,闫永红,谷晓红.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04):28-32.

[9] 焦楠,翟双庆,闫永红,袁娜,谷晓红.追求卓越 构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2020,39(02):1-4.


六、联动课程建设情况

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建立联系,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接受思政专业课程教师的指导,带动并推进温病课程思政教学。与伤寒论、金匮要略课程联动。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传递思想、做法与经验,互相学习借鉴。联动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七、 课程联盟会议

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温病学》课程联盟理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于2021年5月23日在我校良乡校区召开。来自全国31所联盟单位的40余名温病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温病学》课程联盟理事会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为促进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会议中谷晓红教授致辞,介绍课程联盟组成与制度并做出十四五期间工作的思考与设想。“培养仁爱之心和使命感,也是培养学习动力”是温病学教育的动力。《温病学》课程联盟要紧密围绕课程的内涵要素,不断提升《温病学》核心示范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谷晓红教授提出要形成人才梯队,实现道术育人;建立课程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搭建联动平台,整合优质资源。



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微信搜索:北中医教师发展

●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